close
「你是哪裡人?」
即便自小生長在台北,也很難脫口說出我是台北人。

我生長的地方,是台北卻也不是台北。

這是一個會因大拜拜,學校提早放學的地方;
這是一個因三年一次的素祭,全市找不到魚肉可吃的地方;
這是一個到店裡吃飯,老闆會記得自己口味、順道聊聊最近家裡好不好的地方;
這是一個會有老人一起坐在騎樓上聊天的地方;
這是一個鄰居會互相幫忙倒垃圾、看家的地方;
這是一個生活的地方,跟所謂的台北好像不太一樣。

不過,這10年卻開始有了改變。
還記得,當年還在力拼升格,喊出人口突破15萬的口號,班上有一大半人是在地人,都是同一個姓氏,我的三姑婆是你的七嬸婆;
漸漸的,人口移入,重劃區內一棟又一棟的大廈、「社區」出現,同學的姓氏開始複雜化,我的姑丈不會是你的舅舅。

隨著捷運通車,號稱可俯視淡水河、遠眺觀音山及陽明山的水岸第一排豪宅建起,
兩線道的路旁,搭著捷運站內100公尺的容積獎勵列車,蓋起更高的新大樓,或許我們該稱之配合政策、提高公共利益的都市更新
走在車來車往、騎樓消失的兩線道上,抬頭看著早安巴黎、午安紐約、晚安馬德里的建案,心理總想著是誰會住在這裡?
求安居?求樂業?或只是想要一個窩?

路口的新建案已經高到抬起頭數不清樓層,大樓緊貼道路,及像是要跟隔壁的老舊公寓親吻般的距離,
我看看自己腳下站在 兩台公車無法會車的「幹道」、與之交會的是不知路名的巷弄的「十字路口」上,
再看看建案的訴求-更好的生活?

的確,這個地方的生活機能愈來愈好、交通愈來愈便捷
很耐斯的外國人也住進來了
那些曾經是「南港仔」、「楠仔地」、「水流公」的歷史痕跡與生活記憶,開始被國際名稱取代,
在這些國際都市裡頭居住的感覺如何我不知道,但我知道這些地方連午後雷陣雨都會淹水是真的。


現在,這裡
鄰居還會幫忙倒垃圾,因為我住的是公寓
老人家改坐在騎樓外面聊天,因為騎樓被佔據
吃飯時,老闆還會記得自己的口味,因為這家店在沒有選擇跟鄰居一起合建新大樓
三年一次的素祭,只剩下廟前的市場會在肉包上面貼上膠帶配合辦理,小時候在素祭都不吃到魚肉葷食,已經悄悄的在市場外圍叫賣
大拜拜已經進化到以車代步,半天就結束。學校提前放學?別鬧了。
大家口中只在談論房價一坪多少錢、誰誰誰家裡以前是沼澤低地的地方現在一坪賣了多少錢,真好賺!
是阿!真好賺。除了價格,還剩什麼?
很快的,我想,就要變成貨真價實的台北人了。


公視我們的島「絆長路」中,陳亮全老師說了一句話
「家,不只是那個房子。是有他的生活、有他的記憶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rbiddenla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